宣城结婚习俗 不同形式的婚嫁习俗
结婚一向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人生大事,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需要注意,那安徽宣城结婚需要注意什么呢?今天,wed114结婚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宣城结婚习俗,为大家盘点安徽宣城不同形式的婚嫁习俗。
宣城结婚习俗:常规婚俗
清末民初,宣城地区婚嫁习俗仍是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的包办婚姻,一般都遵行“说媒、订婚、结婚”婚嫁程序。
1、说媒
双方认为门第相当,由父母作主,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提亲,也有女方请媒人向男方提亲的。媒人介绍双方家庭、个人品貌、职业等情况,由双方家长证实后,作出决定。如双方家长同意,则由媒人到女方家讨取“庚贴”,即出生的日期、时辰,经占卜如无冲克,亲事初定,谓之“合婚”。
2、订婚
合婚后由女方提出所需礼品,男方按女方礼单备礼,择定吉日,将所备衣料、彩礼(也称聘金、聘礼),托媒人送往女家。聘金多寡视男方家境而定,贫寒人家也有不要聘金的。泾县人称订婚为“下聘礼”,宁国人还需焚香鞠躬,行四拜礼。民国后,公教学界少数人,改用《订婚证书》,举行订婚仪式,或在报纸上刊登订婚启事。建国后,订婚之俗已基本废除,但在农村仍有女方要求男方送一定数量糖果、糕点、烟酒、鱼肉、服饰、礼金的。
3、结婚
结婚礼仪繁多,主要的有择吉日,俗称“看日子”,一般在冬季腊月,尤以“腊八”居多。吉日择定后,由男方用红纸书写柬帖请媒人送往女家,叫“送日子”。吉日既定,风雨无阻。迎亲前一天,男方家贴喜联,结彩挂红,喜气洋洋。出嫁女要开脸、沐浴、换衣、“坐嫁”、“哭嫁”。郎溪人(主要在北乡地区)出嫁女要用哭声诉说父母养育之恩,一般从十月怀胎之苦说到抚育成人之劳,还要托咐兄弟代为孝敬双亲,哭得悠悠扬扬、娓娓动听,实是一种民间的说唱文艺。广德的新嫁娘要头戴首饰插花,宁国新娘要穿嫁衣,披霞帔,头戴宫彩花,由同辈姑娘搀扶向家祖辞行,拜别父母亲长。
迎亲当天,由男方发轿,一般须用花轿,贫穷人家用青布小轿,也有坐独轮手推车的。轿门前挂一面竹筛,内贴红纸剪成的八卦。泾县人轿杠上挂贴有男家姓氏和“百子”、“千孙”字样的灯笼,轿前挂圆镜,轿后挂八卦圆筛。鼓乐前导,后随迎亲媒人。轿到女家时,大门紧闭,要给“开门礼”。出嫁女上轿前要辞祖,拜别父母,哭嫁,然后由亲人(一般由长兄、叔、舅)背负上轿。发轿时鼓乐开导,妆奁前行。新娘的嫁装通常为箱柜桌椅、盆桶木器、衣服被帐、花粉首饰之类,数量多寡和质量优劣,贫家富家相差悬殊,但不论贫富都少不了“大三元”、“小三元”(寓意三元及第)。妆奁都贴有红“”字。建国后,50年代嫁妆极为简单,60年代嫁妆除被帐,木器外,还有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收音机(时称“三转一响&rdquo,80年代嫁妆越来越讲究,有洗衣机、收录机、电视机以及沙发、电饭煲等高档商品。轿到男方家门前,宣城、宁国西乡等地有以三牲、茶、酒,由主持人念吉利语“送轿神”之俗。在鸣炮鼓乐声中,由“福奶奶”(广德县由喜娘)扶新娘出轿;郎溪人由搀拜奶奶用秤钩勾开轿门帘,让新娘扶着秤杆上有星的部位站起下轿,取意“称心如意”。新娘下轿后,脚踩麻袋,并随着新娘脚步轮翻移动麻袋(意谓“传代”),步入厅堂行结婚礼(俗称拜堂),礼毕入洞房。当晚还有“颂房”、“闹房”之俗。
旧时新婚三日要“回门”。是日新娘新郎携礼品到女家拜见父母,但须当日返回,否则有“空房”之嫌。客籍湖北人新婚第九天,新娘由娘家接回住十天,然后由新郎接回,也称“回门”。宁国人新婚三天新娘由妯娌陪同到男方祖坟行祭祖礼,是谓“认祖”。泾县人新婚一月后,新婚夫妇要携礼品回娘家办“满月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