瑶族婚俗特点 保留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
瑶族的传统婚礼是一个独特的景象。因为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极小,所以还保留着自己传统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。下面就来看看瑶族婚俗特点。
瑶族的恋爱、婚姻比较自由
青年男女在一般情况下是利用节日、集会和农闲走亲访友串寨的机会,通过对唱山歌、瑶歌的形式,寻找自己理想的对象,双方看中合意,即互信交往赠送信物往来。过山瑶、山子瑶由于迁徙频繁,分散居住在山里,村寨一般比较小、相距路程也比较远。农忙时忙于耕作,很少来往。农忙过后,才能互相串门接触,男女青年接触后就约定对唱日期、地点、互相对唱。有时对歌到深夜,也有连续唱两三个夜晚,这是他们最愉快的娱乐,也是男女青年互相接触,认识和了解的好机会。
瑶族虽然有较多的恋爱自由,但在不少方面深受封建意识的影响,青年男女婚姻仍然遵循着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有些地方即使是男女双方爱情成熟,但父母不同意,婚姻也难以成立。瑶族青年订婚,多数地方要经说媒和送彩礼。当恋爱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,就送订婚礼,男女双方家中互相请吃订婚酒,媒人也应邀赴宴。自裤瑶青年定亲时,先委托亲戚带猪肉到女方的舅父家问亲。舅父同意后,再征求女方的双亲和姑娘本人的意见,如表示同意,才派媒人带上酒、猪肉、鸡等物到女方家。请女方的舅父和双亲吃喝一餐,如果女方以一只鸡作为回礼,便表示同意。于是媒人再次带上酒、鸡、糯米等物送给舅父家。金秀花篮瑶订婚时,由媒人把衣服、手巾、手镯、颈圈之类聘礼金送给嫁方,嫁方收下礼物后,便算订婚。定亲后,娶方择得结婚的日子,报知嫁方。过去,瑶族婚礼比较简单,有些地方娶家送给嫁家的礼物多为一只鸡,十二斤白米,送给媒人的只有二斤猪肉或一只小鸡。结婚时很少办酒席,即使办酒席也极其简单,往往只杀一头小猪,请双方近亲几人宴饮一餐结束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,现在瑶族婚礼形式日渐繁琐,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影响下,一些地方逐渐出现卖婚现象。
瑶族婚礼特点
婚礼开始,新郎和祖父母和父母及全村的长者,到神龛的下面就坐。台上摆上酒肉,长者开怀畅饮,酒至半酣时,新郎从左门、新娘从右门分别步入厅堂,即男左女右。他们身着漂亮的瑶族婚礼盛装,在案台前铺好的大红被旁并排站着,面向神龛(祖先牌位)、长者,这时,由司仪起立致祝词,众人和声,即祝愿新婚夫妇白头偕老,永结同心等等。不时还伴奏着瑶族八音,气氛热烈。随着一阵欢呼声,众人祝颂完毕,婚礼便进入了高潮。红烛点燃着,长者在台上继续畅饮,新郎和新娘开始行跪拜礼。
新郎双手拿着一块折叠好的新毛巾,高举过头,自上而下,向左 、中、右三个方面的宾客作躬礼,然后跪在大红花被上下拜,至此就算完成了一拜。拜毕又进行第二次,周而复始,新娘手里持两条鲜艳的毛巾,遮盖及膝,在新郎下拜时,行半屈膝礼作陪。新郎新娘礼拜时,均分别由伴郎和伴娘搀扶着进行。动作极为缓慢,表现十分虔诚,完成一拜,往往需要5分钟左右。第一批受拜者是新郎的祖父母和父母一辈人,要拜36拜;第二批受拜者是新郎叔伯一辈人,要拜24拜;第三批受拜者是新郎兄姐一辈人,要拜12拜。长者在接受新郎新娘礼拜时,只管在台上畅饮闲谈,不必还礼。三批长者轮流受拜完毕,第一批长者又重返原位,再受三十六拜,三批长者如此前后反复,新郎新娘共要拜100多次。拜毕,新郎新娘并列站着,由一位辈分最高、年纪最大的长者,向新婚夫妇致以良好祝愿:祝愿新婚夫妇上山同路,下水同船,齐心协力,共建家园。发扬敬老传统,振作良好家声等等。至此已经天亮了,前后连续要用五六个小时。
但是,婚礼并未结束。新婚夫妇马不停蹄地转入“认亲”仪式。正厅内设三席,祖父母、父母、叔伯、兄姐等三辈分的人分别入席饮酒。这时,一对新人由伴郎伴娘陪同,依次到各席认亲,当伴郎逐一介绍长者称谓时,新郎和新娘同时叫一声,并各敬献一杯喜酒。对于其他客人,还要敬酒、敬茶等。待客人散席回家后,新郎与新娘才和家人聚餐团圆。至此,婚礼才全部结束。
瑶族在婚礼中格外敬重老人,过山瑶过着三年一小迁(过山过岭),五年一大迁(过州过省)的漂泊生活,一切知识没有文字记载,只有靠老一辈人通过各种形式把本族的风俗、戒律、信仰、医药等各方面的知识,以及在劳动中积累的经验传给后代,过山瑶俗话说:“老人不讲古,青年不识谱”、“没有老人就没有后生”。年青人结婚是新生活的开始,所以他们对老人要格外尊敬,并接受老人的教育。
盘瑶的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,春节之前。婚礼比较讲究,在结婚前三、四个月,嫁方就积极筹备嫁妆。娶方要托媒人送鸡、肉、酒等给嫁方。结婚前一夜,娶方的亲戚都来贺喜。结婚之日,娶方选派英俊聪明的男子为烟师,漂亮贤慧的女子为茶娘,随同一队吹鼓手到村外接亲。嫁方全家及外祖父母、舅父母、叔伯父母、表兄弟姐妹等伴同新娘到娶方家。新人进门的时辰是由师公根据新郎、新娘的八字人合后算定的。接亲人在村旁迎接嫁客人,烟师、茶娘在屋外招待送嫁客人喝茶、吸烟,休息片刻,待良辰一到,才引新娘及送嫁客人进新郎家门,新娘进门前要脱去草鞋,洗脸,换上娶方备好的新鞋。进门时迎接在门口的师公砍一只公鸡头,称为“断煞”,象征煞掉女方带来的邪气,才能举行婚礼。盘瑶还盛行一种“拜堂”礼仪,在堂中把方桌数张连成长台,摆设宴席,新郎、新娘要分别向客人行三次跪拜礼,敬酒两次。客人向新娘夫妇赠送礼物,如腰带、围巾及银钱,然后吹奏一轮乐曲,燃鞭炮一串。拜完嫁方客人后,即请娶方客人入席,新郎、新娘行拜礼同前一样。身价高的,喜酒宴规模大,多达几十桌,如果来客也很多,轮流下去,往往通宵达旦。按照习惯,婚礼结束后,娶方还得向亲戚来客送猪肉、退礼。整个婚礼过程花费较大,有的娶方因办婚事借的债长期无法还清。
现在,瑶族结婚彩礼,一般以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而定,除彩礼外,贵州不少瑶区还保存着瑶族传统婚俗。例如结婚前一天由伴郎领着新郎到女家,女家则找送嫁妹在闺房与新娘作伴。这一天新娘亲手炒黄豆、花生、泡浓茶款待新郎,并一道吃喝交谈,通宵达旦。第二天送嫁时,嫁家先请“先生公”在祖先神位前,念告慰祖先的“吉祥如意经”和“辟邪经”,然后由新娘的亲婶、亲嫂给新娘披头帕,穿嫁衣,梳妆打扮。装扮完毕,向祖先、父母、亲戚哭别,以示难忘父母养育之恩。送嫁人以及亲戚朋友一边劝慰新娘,一边把她扶出门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