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外少数民族结婚习俗大盘点
国内外少数民族结婚习俗各不相同,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。
国内外少数民族结婚习俗大盘点
少数民族结婚习俗一、朝鲜族婚俗——踩麻袋和推木雁
朝鲜族婚礼形式较多,各不相同。在结婚古俗中以踩麻袋和推木雁比较有趣。在结婚这一天,新郎穿着礼服,戴着礼帽,骑马来到新娘家。女方在新郎下马的地方放一条麻袋,麻袋里装的稻谷之类的粮食,新郎下马时第一脚必须踩在这个麻袋上,意味着将来新郎新娘婚后稻谷满仓,生活富裕,表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。
新郎到新娘家之后,被引到“新郎房”前院,地上铺有席或者毯子。当伴娘把系有白绸布坠子的扇子交给新郎,把木制雁放在新郎面前时,新郎要行一次礼,然后跪下来用右手握扇,用扇推雁,一直将雁推到“新郎房”台阶为止。推雁时如不小心,把雁**,说明新郎不机灵,蠢笨。新娘家铺席时往往有人在席子暗处搞些名堂,想让新郎把雁**。所以新郎推雁时往往假装用扇子推,实际用手推,以免推倒,但不能让人家看出来。推完雁,进“新郎房”就坐。吃过饭,新娘和新郎一起向父母与亲戚行礼告别,新郎骑马前行,新娘坐轿随行。朝鲜族在婚礼上为何要让新郎推木雁,说法比较多,有一种说法很流行,据说,雁一生只配偶一次,以后形影不离,不管是雄还是雌,如一方先死,另一方不再配偶。在婚礼上推木雁,象征着爱情忠贞不渝,白头到老。
少数民族结婚习俗二、哈萨克族婚俗——姑娘追和啃羊胸骨
“姑娘追”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传统活动。活动开始时,姑娘和小伙子骑马并肩而行,小伙子可以向姑娘倾吐爱慕之意、开玩笑,姑娘无论是否愿意,都不能生气,任由小伙子说。到了折回时,姑娘有权用鞭子抽打小伙子,小伙子只能逃不能还手。因此一到折回的路程时,小伙子就策马逃窜,姑娘在后门紧追不舍。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,她高高举起鞭子,轻轻落下,或者只是假装在小伙子头上晃动鞭子。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无意,那么小伙子就要挨上狠狠几鞭子了。
在哈萨克婚俗中还有一个“登门”仪式,在女方举行。登门时,未婚女婿和姑娘坐在帐篷中共同啃吃一块羊胸骨肉,因为骨肉相连,象征一对新人永远相亲相爱。 女人私房话()
哈萨克举行婚礼有用绊脚绳绊新娘和新娘往炉火中浇油的风俗。新郎领新娘回家时,男方亲友在路上扯起一根根绳子,新娘想要顺利通过,就要给摆绳者一一赠送礼物,或是让伴娘唱歌,以歌代物。
新娘到新房后,一位小伙子会唱起“揭面纱歌”,在风趣的歌声中,小伙子揭开新娘的面纱,向新娘介绍男方长辈和亲友。新娘向公婆行鞠躬礼,将一勺煤油撒向火炉,象征以后的生活红红火火。
少数民族结婚习俗三、藏族婚俗——沿袭古母系氏族单偶族外婚和对偶族外婚,子女有属舅姓氏的。
东南部藏族青年男女例兴固有自由恋爱婚。往昔女儿16岁,父母于春节择吉日为其改换头型,佩头饰,插长笄,挂耳环。后可与如意情郎于山野浪漫“拉依”情歌,或在密林深处给情郎吹奏“口弦”。舟曲处处都有羌女的山歌,待姑娘择定情郎后,男家长辈托“只尼”(媒人)携酒、肉到女家定亲。数日后,新郎择日邀“只尼”赴女家,邀姑娘亲邻饮酒3日。随后,男家即可派女眷到女家将姑娘迎送到男家同居试婚1——3日。姑娘返回母家5日至半月,如无异议,便可发话男家。男家即迎娶姑娘,新郎新娘正式结婚。婚礼一般选定在正月上旬单日举行。礼前,男家“只尼”率领迎娶队伍到女家,展耀彩礼(生猪、或牛、羊、大缸酒、衣物、毛毡等),女家接彩,便设“女儿席”,款待亲邻村人与男家宾客3日。
姑娘临嫁,装扮一新,涕哭不休,以表父母养育之恩。出嫁,乘骑骡或马,掩面而泣(表示告别父母兄弟)。送程中,伴女与送亲者向新娘头上撒木灰,唱“送嫁歌”,以示一路吉祥。新娘行至新郎门口,男家女眷扶新娘下马,即踩灰圈,被女眷抱进新房。新郎长辈向来宾献茶敬酒,婚宴3日。现在婚嫁习俗逐步演进。
西部藏族男女青年婚嫁,以前多由父母包办,邀媒定亲。新娘婚后三日须回娘家留住三日或7至15日。
县内藏族青年男女结婚,娘家给女儿陪嫁,应按男家酒礼数量而定,送的多,陪的多。但也有陪嫁数量超过男家送礼数量几倍的,甚至十几倍的。有的女家将男家所缺牲畜、农具、粮食、衣物等一并陪上的。
以前博峪等乡存在女娶男子和“占亲”习俗。
八楞、三角坪乡藏寨有将新娘或新郎接送男(女)家门口,众人围住新人对歌或对话,博得大家欢笑后,方许进门的习俗。
少数民族结婚习俗四、黎族婚俗——爱你有多深,咬你有多深
在海南岛居住的黎族,在姑娘刚出生的时候,父母会在家中种一棵槟榔树。姑娘出嫁后,这棵槟榔树也随之迁往男家。这个妇女死后,槟榔树也随之砍去。这种做法是希望女子象槟榔树一样正直不二。在海南一些地区,过去小伙子求亲,都会送一盒槟榔给女方,姑娘的父母如果开盒取一颗槟榔,就是答应了这门亲事。
黎族青年男女相识之后,就会在一起对歌。如果姑娘喜欢小伙子,就和他唱答。经过一段时间双方感情深了,姑娘会送小伙子绣着蝴蝶和鲜花的腰带。小伙子接受了姑娘的礼物后,要在姑娘的手臂上咬出两排牙齿印。姑娘被咬后十分高兴,黎族人认为,小伙子咬得越深,表示对姑娘的爱越深。
以前黎族女子订婚时,还要进行纹面。图案由男方提供,又几位妇女用野刺在姑娘的额头、面颊和嘴唇上纹出图案,中途还要加入颜料,大概经过一个星期,这个图案就留在姑娘的脸上了。
少数民族结婚习俗五、土家族婚俗——香袋和哭嫁歌
在湘西的土家族青年男女中,香袋是他们的定情的信物。一般由漂白丝布作袋面,红布做袋里,上面绣着“鸳鸯戏水”等图案。如果小伙子得到姑娘的香袋,就等于得到了姑娘的心,男方去提亲十拿九稳。
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当天晚上,有锅灰涂抹“模米”的风俗。“模米”是代表新郎来迎亲的那个小伙子,一般“模米”没有特殊标记,还故意混在人堆中,要女方将其找出来。
姑娘出嫁时,全村的姑娘都来陪她唱哭嫁歌,陪唱的姑娘会积极辨认谁是“模米”,以便用锅灰涂抹他,因为是他代表新郎娶走了新娘。有时实在辨认不出,姑娘们就将男方来的小伙子全部涂抹,据说,被涂抹的小伙子越多,日后女方爱上男方的小伙子就越多,新娘新郎婚后也能相亲相爱。